做强绿色富民产业 擦亮农业强市名片
发布时间:2024-12-06 10:06:56 作者:佚名 来源: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盐城市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设区市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深刻认识到产业绿色转型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招,必须抓细抓实,全力推进。
在“良田”上下功夫,打造绿色生态高产样板
加快推进“农田变良田”,着力改进建设标准、环境治理、经营方式、管理水平,主攻产出高效化,致力把良田建设成生态田、高产田、智慧田。一是打造永续发展的生态田。积极探索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利用现有沟、渠、塘或河滨等,建设肥水收集池(塘)、生态调蓄塘、生态拦截沟渠及再利用设施等,进行农田退水净化再利用,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加强农田尾水净化治理,实施水质智能化检测和设施控制,实现农田尾水生态排放、循环使用。每个县(市、区)至少新建1个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二是打造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以“农田连片平整、灌排设施配套、耕地质量优良、田间道路通畅、农田生态良好、智能程度较高、生产方式先进、综合效益持续”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通过统一整理布局,平整田埂、垄沟、废塘,田块集碎为整,达到“优质、集中、成片”标准。充分挖掘沿海盐碱地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国家盐碱地改良创新中心盐城试验站,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三是打造数字赋能的智慧田。以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农作物类型、耕作方式、种植面积、作物长势和作物产量等动态监测,提升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已建立7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库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继续推动各地自筹资金,推进30万亩集中连片、配套齐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实施盐碱地改良建设0.5万亩。
在“良种”上下功夫,增强育繁推一体化能力
组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一是品种选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努力提高沿海地区农科所、盐都农科所等公益性育种和神农大丰等种业龙头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提高自有品种市场占有率。加强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优势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盐城种业创新联盟,联合选育、改良提升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粮油作物品种,加快推进“乾宝湖羊”“和盈黑鸡”等新品种选育进程,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二是良种繁育。加快良种良法产业化开发,优化推广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常规稻工厂化育苗技术、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技术,提升良种繁育水平。三是良种推广。加大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上,引导各地秉持“一主两辅”原则,合理明确一个当家优良品种,搭配1~2个辅助品种。
在“良法”上下功夫,推广绿色高效技术模式
突出绿色引领,集成推广节约高效、生态循环、立体种养等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助推农业绿色转型。一是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依托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项目,集成推广绿色高效化肥农药施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施用总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较2020年削减2.5%、2%。二是发展生态循环技术模式。推广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设施设备先进的现代畜牧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完成50.7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加快构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为主要路径,积极拓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渠道,促进“污染源”向“营养源”转变。三是强化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以稻麦为重点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国有企业先行先试,加强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难题,积极拓展秸秆多形式利用途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支持悦达集团发展秸秆制绿色甲醇项目。
在“良机”上下功夫,提高特色化绿色化水平
聚焦绿色智能,加快农机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农机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农机绿色化。加快推广绿色农机装备技术,率先探索低碳农机发展模式,为未来农业机械绿色化发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加大智能农机推广力度,通过“盐农云”实质性应用,推动智能农机“入网上云”,建设应用好农机大数据库,争取在智能农机普及、实际应用场景建设、数字化应用水平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每年推广智能农机1000台以上,到2025年,智能农机应用水平达到40%以上。探索应用智能灌溉、自动驾驶、无人飞防等现代化技术,推进耕、种、管、收各环节向无人化模式迈进,着力打造“一人万亩慧种田”模式。推动悦达智能农装公司加快发展纯电智能农机,解决传统燃油拖拉机噪音大、效率低、尾气排放污染环境等问题,助推企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推动农机特色化。在稻麦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实施油料全程机械化攻坚行动,在沿海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市、区)加强油料宜机化品种、适宜机具、轻简化农艺的综合试验,推动油料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5%。落实好设施种植、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关键措施,加快补齐果蔬桑采收、水产起捕、畜禽产品收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短板,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到69%。
在“良品”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效益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引导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不断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一是做强品牌。依托“射阳大米”“东台西瓜”“响水西兰花”“阜宁黑猪”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在稳定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制定长远的品牌发展规划。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培育市场知名度、消费忠诚度高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高中高端市场份额,巩固长三角销售群,拓展全国市场,进一步提升“盐”字号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扩大流通。充分挖掘“盐”字号生态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加强农超对接、农企对接,通过长三角重点城市重点客商专题推介,争取进入盒马鲜生等高端市场。依托“线上+线下”营销平台以及农民丰收节、采摘季等活动,大力推介绿色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牌传播速度和沟通能力。支持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扩大出口份额。三是严格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规范生产管理记录,建立健全生产管理档案,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探索开证主体信用评价机制,出证主体占比80%以上,提高产品质量自控能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严厉查处禁限用农药使用及超标等问题,加密监测抽查频次,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在“良策”上下功夫,夯实绿色发展工作基础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理念和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高位推动。依托市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形成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齐动的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工作合力。积极与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1~2个国际农业绿色发展项目落地盐城,共谋盐城农业绿色发展。二是政策带动。整合现有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建立涉及财政税收、土地资源、科技人才、金融保险等系统完备、覆盖面广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着力推动农业资源保护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绿色低碳产业链构建等重点任务。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农产品的溢价能力。三是科技驱动。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依托3个院士工作站、11家产业研究院以及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平台,开展绿色导向技术模式的科研攻关,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绿色科技支持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人员订单培养计划,加快打造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
原文链接: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4/11/26/art_13275_114286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