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万丈霞光沐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25 18:46:20 作者:佚名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红土,以其深沉浓烈的赤赭色调,成为南方大地最具辨识度的“底色”。
千百年来,它滋养稻茶果蔬、烧制砖瓦陶器,筑成宗祠与民居、塑出香坛与粿印,深深融入民间信仰、节庆礼仪与日常生活,见证着一代代人垦殖扎根、守望相助。
而今,这抹厚重的红被赋予新的内涵。当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相融,古老书院与青年创业共生,历史场景与文旅体验交织,红土之上,生长出的不仅是五谷丰登,更是一条条兼具特色与可持续性的发展新路。
在广东茂名的红土地上,不仅孕育了荔枝、龙眼的清香与甘甜,更滋养着千年古村落——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绵长而深厚的文明肌理。
进入坐落于八坊村的窦州古城,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壮伟的两层城楼——红墙绿瓦,飞檐翘角,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文明门“红楼”在夕阳斜照下,显得斑驳又温暖。
作为粤西南曾经的治学中心,这里书院云集。历史上有29座书院,现保存较为完整的还有13座。古城内,学宫、公馆、公祠、庙宇与民居融为一体,每一座建筑都有独特的构造,又有相对统一的风格。
绵延的文脉,并未随时间湮灭,反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起凤书院,老村长梁启辉正在为学生讲解清朝进士兄弟的励志故事。十多年来,听他在八坊村讲故事的已有几万人次。“进士兄弟品学兼优,爱民如子,对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有生之年我会一直讲下去。”梁启辉语气坚定。
为活化历史建筑,当地正将各书院打造为农家讲堂、图书阅览室、农技培训中心等公共空间。就在“红楼”一侧,窦州古城“粤书吧”自建成后,便成为茂名各中小学研学活动的首选。“书吧现有两千余本新书,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书院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八坊村驻村第一书记钟伯龙说。
暮色渐染,八坊村沉香夜市如期开启,20多个沉香摊位在村广场次第排开。信宜种植沉香的历史悠久,镇隆镇更素有“沉香之乡”的美誉。自今年六月“八坊沉香夜市街”建成使用以来,在古城墙下品香、鉴香,已成为当地人的“网红打卡”项目。
“‘沉香+夜市’的新模式,既可以宣传古城文化,也能帮助香农销售,一举两得。”八坊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波介绍,夜市不仅展销沉香,更融入飘色、花灯、文艺汇演和特色美食,让游客沉浸于“烟火气”与“文化味”交融的独特体验中。
夜色渐深,文明楼前的红灯笼依次点亮,与夜市灯火连成一片。村民安居乐业,产业蒸蒸日上,传统与现代和谐相生,古韵之中迸发新机——这是八坊村在红土上书写的丰收答卷。
在深圳鹏城社区大鹏所城,红土是另一种存在方式——它是青砖灰瓦间赤诚的坚守,也是山海之间创新的温度。
明代洪武年间,1120户军户自全国各地迁驻于此,戍边守土,抵抗侵略;抗战时期,这里是东江纵队的重要根据地。目前,古城仍保存着900余栋民居建筑,三座城门与明代城墙基址沉默伫立。
“大鹏的土地是赤诚的土地,我们坚持以文化人,把大鹏所城利用好。”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介绍,通过设立主题展览、开展沉浸式教学等方式,大鹏所城的红色资源被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这里接待了大量来自港澳的青少年,开展文化认同交流,强化同根同源的历史意识。”
在一次文化交流展上,荷兰华侨毕传铭动情地说:“我们这些在外华侨都有一种‘思乡病’,这里是我们的根。如今回到这里,更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带来的自豪。”
如今,这座古城已焕发新的生机。沿着大鹏所城向外行走,便是较场尾。这片紧邻大海的滩涂,曾是古代将士的练兵场,早年因土地贫瘠,只长得出稀疏的芦苇,村民世代耕海为生。而今,海岸线上三百余栋色彩明快的民宿错落有致,地中海蓝、田园白、原木色,与蔚蓝的大海相映成趣。
这一切的转变,要从海洋运动爱好者的到来说起。翠鸟民宿的主理人赵哲东回忆:“2007年末,我来到这个海边,缘于买了一条帆船。水上运动后总需要吃住的地方,便租下一间闲置房屋,当时随意挂了块‘翠鸟乡村俱乐部’的牌子。”就这样,较场尾的第一家民宿悄然诞生。
“这里的民宿不像其他农村房屋追求整齐划一,而是风格各异。较场尾的民宿大多由村民自建的楼房改造而成,民宿主理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较场尾的民宿才会千姿百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逛古城、住民宿,感受一份温暖与惬意。
红土的故事,是传承与创新交融的叙事。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人们不仅守护着记忆与根源,更开创着无限可能。红土新生,不仅是物质的蜕变,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与升华,见证着中国乡村在时代变迁中焕发的蓬勃生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侯雅洁 丁乐坤)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509/t20250923_647775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江苏省夏粮收购正在扫尾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