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健康
发布时间:2022-03-29 10:24:45 作者:佚名 来源: 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体现出中央对保护耕地安全的重视与决心。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和资源保障是耕地,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确保耕地安全。拥有数量充足、质量健康的耕地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
当前,我国某些地方的耕地健康现状尤应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土壤板结严重、土壤的酸碱度失衡、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部分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是种植户为了刺激耕地产量,不断加大化肥农药用量,造成了恶性循环;有的为了追求土地最大产出率,常年几乎不让土地休息,严重透支了地力;有的是由工业污染所致,比如工业污水、废弃物、农用薄膜和工业气体的长期污染;还有的是有人对秸秆还田存在误区,认为越多越好,以至于过度秸秆还田引起分化不充分导致土壤结构劣化,农作物成片干黄枯死。
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全民耕地保护教育,培育科学耕地安全观。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社会的变革,各类新型耕地经营者的出现,以及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产生,使得人们对待土地的感情逐渐变得复杂,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耕地价值等现象也随之出现。一些违背农业生产和耕地基本规律的手段进入到土地经营领域,对耕地健康造成冲击。对此,加强全民耕地健康教育、培育科学的耕地安全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建立耕地监测监管机制。耕地监测是确保耕地健康安全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耕地监测机构健全、土壤检测监管专业化程度高的地方,耕地健康状况相对较高。目前,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业化的耕地土壤检测机构。有必要考虑建立政府部门、耕地经营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耕地健康保障体系。既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检测监督机构,为耕地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又要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
三是建立整体性的土壤检测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在耕地安全保障方面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的封闭模式和信息壁垒,充分运用各类数字化手段,为各地耕地保护提供跨区域信息支撑和技术服务。在分门别类建立各类耕地检测数据、建立整体性土地健康档案、摸清全国耕地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平台,做到应保尽保,供需平衡。
此外,确保耕地安全,既要充分运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又要尽快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通过法制的完善来健全耕地健康的屏障。并且,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让耕地保护者得实惠,让污染耕地者受惩罚。(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rdgz/ncpzl/202202/t20220226_82772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做好土壤普查护航粮食安全
下一篇:提高政治站位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