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
发布时间:2023-02-26 07:41:32 作者:佚名 来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进入新时代,我国正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需要立足国情农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集中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伟大智慧。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应当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打下了理论根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客观揭示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阐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绿色发展的指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理论上,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创新、一次飞跃,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基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观念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农村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的经济优势;在实践上,我国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开展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模式和长效机制,带动千家万户走上农业绿色转型之路,为农业农村发展领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累了丰富经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制度框架。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良好生态环境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农业发展和乡村富裕的最大优势。我国农业生产面积广,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空间与生态环境相依相存,只有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以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才能让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出台《“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等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绿色转型的文件,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化的形式,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领域立法、强化重点领域执法,并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探索将耕地保护、长江十年禁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制度,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有力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勾勒了文化脉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中国古代具有朴素可持续思想的农业生态文化一脉相承。《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也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国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项,数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农业生态文化的永续传承,不仅发展出大量具有地理标志的地方农业生产模式,还形成了农村地区富有民俗乡情的特色文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更展现了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力。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就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全体人民都参与到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事业之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促进村落、邻里关系和谐的同时,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指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彰显了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担当。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以及用地养地结合等一系列农业生态创新实践,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一系列农村生态优化实践,都是生态文化体系的体现,有利于保障农业的永续产业地位,将生态价值融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价值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创造了方法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产业,也是迈向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越来越丰富的功能,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高屋建瓴地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的绿色经济新业态,持续放大优质农产品品牌效应,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
乡村生态振兴的方法体系创新,体现在与乡村建设和乡村人才振兴的融合上。村庄布局和规模的科学化与合理化,需要依托环境容量、遵循生态规律,离不开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修复。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绿色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需要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农业及生态建设技能的新型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当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化和乡村振兴,加快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推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伟大实践
以生态惠民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共享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红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切实享受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收获的红利。生态环境产品具有极强的公共性,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环境收益以及由此形成的高质量发展红利最容易、也最应该被所有农民共享。安吉白茶的崛起是共同富裕理念的一次绝佳实践,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一批当地企业家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以提供担保、提供种苗、教授技术等方式,吸引了中小农户的踊跃参与。在当地农民共同富裕基础上,进一步带动三省五县加入安吉白茶种植产业,发展出“携茶”品牌,寓意“东西部携手合作奔小康”。2021年,安吉白茶年产值32亿元,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800余元。2022年以48.4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3年入选中国茶叶十强,跻身全国第8位,在以品牌价值传递“两山”理念的同时,更将绿色发展致富经传递给经济后发地区,让广大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将乡村生态振兴融入农业强国建设之中,激发农村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质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共赢”,并且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赋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安徽省于2022年4月份印发了《安徽省乡村生态振兴实施方案》,着眼于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机制。立足于自身的生态优势,安徽省走乡村生态振兴的创新之路,推动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化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安徽省广德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依托生态优势实施竹业富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农业+旅游”融合,优化竹种结构,培育优质竹笋和竹材,在“竹生态”品牌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乡村生态振兴之路。
立足生态优先夯实农业绿色发展根基,筑牢乡村生态振兴的基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协同优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江苏省是率先自主开展省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省份,在稻麦两熟种植地区实行小麦一季休耕,在沿江丘陵岗坡地、沿海土壤盐渍化严重地区,推广稻肥、稻油轮作模式,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量,通过改良的土壤提高农产品经济收益,并依托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观光。坚持生态优先,就能守好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引入市场机制丰富农业绿色发展形态,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引导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进行补偿,既能解决生态保护收益难以实现的问题,又能开发市场平台促进利益主体之间形成自发交易,建立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长效机制。浙江省安吉县在“谁保护谁获偿,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全面的补偿模式,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流域、公益林、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补偿,向均衡发展综合补偿、生态资源保护分类补偿、生态环境治理激励补偿等领域全面拓展,同时形成跨区域合作立体化补偿体系。安吉县积极推进市场调节与社会参与,通过开展基于GEP核算的资金奖补、实施污染有偿处置收费、培育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等方式,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向生态环境要发展,丰富了绿色发展的形态,也创造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未来方向
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创新性,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绿色升级。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于农村地区依托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第一、二产业的增值赋能,并且利用数字经济打造农产品价值链可持续增值模式。更进一步,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传统农业文化保护传承等有机结合,加快生态环境资源和传统文化禀赋向经济优势领域转化,拓宽生态资源向农业农村经济转化的渠道,使乡村人居环境与农业生产体系融为一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利用农业绿色转型带来的生态资源优势提升,挖掘生态景观价值与旅游价值,推进城乡统筹,增强应对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和经济增长潜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赢的中国式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社会化,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农村。以顶层设计为依托,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坚持民主监督、促进政企协商的多元化渠道,不断完善富有地方特色的共建美丽中国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责任导向、创新多元共治。基层政府组织强化生态环境价值引导,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使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成为全体农民的共识、绿色发展收益为全体农民所共享。应当注重挖掘地方传统农业文化中的生态成分,加以发展和发扬,使生态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绿色发展观在精神层面上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共建共享,形成中国式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观念变革上的原动力。
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协同性,站在全食物链的高度统筹农业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紧密相关,农业生物多样性不仅意味着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维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优质农产品供给,更意味着将农业农村生态系统融入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之中,从而向生态系统要食物,形成多来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因此,生态系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最终保障,我国必须从全食物链生态安全的角度协同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措施。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除了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之外,还应实施全食物链绿色管控。在源头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在收获环节推广智能收获、推进生物质能循环利用,在储备环节开发绿色仓储技术,在流通环节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在消费终端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食物消费模式。在全食物链高度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统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系统性推进。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市场化,构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市场平台。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农业生产体系和农村治理体系,有助于激发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动力。应当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建立价格调节机制,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工具,从城乡融合和协同发展的角度加大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为充分体现绿色农业的生态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市场价值,应在全社会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打通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绿色关联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开发基于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形成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参与资源环境产权交易的有效路径。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背景下,利用市场化机制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是提高环境经济效益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着眼未来,绿色发展将为我国农业带来更加持续、稳健的增长点,把生态环境福祉和经济发展收益共同留在乡村、留给农民。以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谋求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交相辉映的结果。今后,我国将涌现出更多具有生态品牌的农业产业、农产品和美丽乡村,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的成就也将不断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原文链接:http://nynct.xinjiang.gov.cn/nynct/xjncr/202302/38190de3867243548b3cf77632196a4a.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