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亩土地,见证再生稻奇迹
发布时间:2023-12-02 08:08:52 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示范片面积135亩‘内10优7185’,随机抽取4块田,每块田实割0.1亩左右,平均干谷亩产487.56公斤!”10月15日,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会议室,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王玉玺,代表验收专家组宣布尤溪县麻洋村再生稻百亩示范基地再生稻第二季验收结果。加上头季测产验收结果866.31公斤,示范基地再生稻亩产达到1353.87公斤。
一种两收,再生有“稻”——这是在一个山村的百亩土地上演绎了24年的粮食增产增收故事。
2000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麻洋村开展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自此开始,该基地连续24年取得亩均产1200公斤以上的好成绩。迄今,基地共示范种植了“汕优明86”“Ⅱ优明86”“Ⅱ优航1号”等13个强再生力的杂交水稻品种,实现平均两季合计亩产1332.44公斤,其中头季平均亩产846.01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486.43公斤。
藏粮于地
小山村屡创世界纪录
一株刚刚经历收割的稻桩会发生什么?10月15日,麻洋村再生稻第二季测产现场,记者蹲在地头,掐着表,目睹着割完的稻桩在10分钟内长出一厘米多长的新芽。
“这已经是第二茬收割,但往后天冷了,这芽发出来却长不成。”农户曾繁辉说,“刚割完头季稻的时候,新芽长得更快。那时候的新芽是能长成、能产粮的。”
割过的稻秆再长谷子,种一茬收两回,这便是再生稻。具体来说,这种水稻种植模式,是在中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和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使其再长一茬水稻、再产一季粮食。
尤溪县各地年平均气温19.2℃,海拔500米以下,适宜再生稻栽培的土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早在1988年,尤溪县就开始示范种植再生稻。当年,西城镇文峰村3000亩土地由双季稻改成再生稻,亩产吨粮。次年开始全县推广种植。
和“种两茬收两回”的双季稻相比,再生稻再生季不需再次育秧、移栽等栽培环节,生长期一般只需60~70天,还解决了早稻生育期短、高温逼熟造成米质差的弊病,再生季的稻米品质甚至较单季稻还好。
据尤溪县农业农村局统计,再生稻与双季稻相比,每亩省工7.5天,节省物化成本100元,增产稻谷200~300公斤,共计节本增效680到800元。
管理技术简单、生育期短、成本低、效益高、品质佳,这使得再生稻很快受到全县种植户的欢迎。
麻洋村在1992年开始栽培再生稻。“当时,全村2400亩水田,2200亩是再生稻。”在尤溪县农业农村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卓传营的记忆里,麻洋村的种植户积极性高,技术也好。1995年,麻洋村再生稻再生季以亩产558.9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
2000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研究员团队和尤溪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在麻洋村开展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此后,佳绩不断:2001年,麻洋村再生稻“汕优明86”再生季,以亩产581.1公斤又刷新了世界纪录;2003年,杂交水稻“Ⅱ优航1号”再生季,以亩产582.8公斤再创新高;2010年,杂交水稻“天优673”再生季,以亩产601.8公斤又一次打破纪录。
如今,麻洋村再生稻百亩示范基地不仅是尤溪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基地,也是“超级稻、再生稻院士工作站”研究示范基地,为全县农业“五新”科技应用、推广树立了典型示范样板。
藏粮于技
高产栽培技术再完善
“阿辉有一手,今年看着又会高产!”谢华安带着验收专家组和科研团队,来到曾繁辉的田块。稻田里,再生稻穗黄、秆青、叶绿、根系发达,穗多、穗大、结实率高,谢华安以及省市县乡村各级农技人员看得喜上眉梢。
“这还多亏了院士的好技术、好品种!”曾繁辉停下镰刀,笑着回答。他从1996年返村务农开始,20多年来一直从事再生稻栽培,将高产栽培技术很好地运用到田间,每年亩产都超过1200公斤。
种植再生稻这些年,曾繁辉和他的土地经历着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迭代。“一开始学的技术是‘四早三严两过硬’,现在丰收靠的是县里推广的‘六个统一、六个推广’集成技术。”他说。
卓传营介绍,“四早三严两过硬”即早播、早插、早管和早治理三类苗,严格畦栽、严格二次烤搁田、严格低指标防治病虫害,适期重施催芽肥和壮苗过硬、十黄抢收适留高桩过硬。1991年尤溪县刚通过示范这项技术,就在西城镇文峰村以540.9公斤创造再生季平均亩产世界纪录。
2000年麻洋村开展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每年都多次前来指导高产栽培技术。
谢华安带领课题组,着力于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生理、生化深层次的研究,归纳总结了“活力强而持久的发达根系、母茎多而健壮、茎穗比大”三个高产指标,“再生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逐步完善,年亩产实现1.1至1.4吨(即头季700至900公斤、再生季400至500公斤)。
近年来,由谢华安带领的课题组负责研究,在麻洋村再生稻基地上示范的“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根系特性及其调控研究”“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课题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技术奖项。
为了让这些技术从实验室运用到示范田,再推广到千万农户的田间地头,谢华安团队和尤溪县农技员将其总结成“六个统一、六个推广”集成技术加以推广。具体为:统一组合规划连片种植,统一技术集中培训,统一浸种、消毒、催芽分户播种,统一时间烤田,统一时间施穗粒肥,统一时间施催芽肥;全面推广旱育畦栽,全面推广“抛栽灵”化学除草,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全面推广十黄抢收、适留高桩,全面推广根外追肥、再生季喷施“九二〇”。
技术推广下,尤溪县涌现出不少曾繁辉这样的种植能手。尤溪,这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也于2003、2004、2008、2010和2014年五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藏粮于民
村民种稻积极性高涨
“香、甜,适口性好!米质能达二等以上,是高档优质稻。”谢华安一边招呼大家一起品尝刚刚由新品种头季稻煮出来的米饭,一边介绍新品种“内10优7185”。这一品种不仅群体整齐、熟期较早、米质优,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也较好,综合了高产、优质、抗病性强、耐贮藏等特点。
“看,这是我们新设计的外包装!”麻洋村党支部书记游秀铨向记者展示印有“麻洋村再生稻”字样的大米包装袋。
今年,麻洋村成立了尤溪县麻洋村民旺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经营再生稻,通过“认筹一亩田”等活动的开展,不仅不愁销路,每公斤还能卖上10元的好价格。
有好品种、好技术、好生产经营模式,麻洋村村民种再生稻的积极性更高了。
“今年这里遭遇了4次台风,在天气条件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亩产仍能保持在1200公斤以上。这里的再生稻培育水平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王玉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再生稻能为每亩地增产300到500公斤粮食,南方稻区约有5000万亩适宜发展再生稻,总量就是150亿公斤到250亿公斤。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这是再生稻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再生稻,这个古老的稻作方式,在“吃不饱”的年代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如今,在提高稻谷品质、增加粮食总量的宏大战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王玉玺认为,在此背景下,尤溪县再生稻技术的推广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他表示,今后每年都将组织全国水稻产业体系的专家学者,以及适合再生稻发展的地方农业管理机构、种植大户,前来观摩、学习这里的高产栽培技术。
“20多年来,每两三年就换一个品种在麻洋示范、在尤溪推广,都很成功,说明不止一个品种适宜栽培再生稻,我们有很多好的品种都可以用来发展再生稻。”谢华安说。
五谷丰登瓜果香,稻菽卷起千层浪。傍晚,麻洋村新建的一排排小楼在落日的辉映下恬静安详,三五村民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在丰收的喜悦里,麻洋村再生稻的故事开启了新的篇章……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11/t20231130_631047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