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25-09-18 20:22:21 作者:佚名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秋分”将至,麦播在即。当前主产区气温接近常年略高,降水较为充沛、土壤底墒较足,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可以及时收获腾茬,总体利于小麦适期适墒播种。气象部门预计,10月黄淮海等主产区天气不确定性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对小麦播种出苗带来不利影响。各地要紧紧围绕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把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推进落实秸秆还田、深翻深耕、精细整地、种子包衣、镇压保墒“五大”措施,强化适期、适墒、适深、适量、适机“五适”播种,因地制宜推广微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着力实现一播全苗,抓好冬前田管、病虫防控、防灾减灾,确保壮苗安全越冬,夯实明年丰收基础。
一、黄淮海麦区
(一)优选良种。引导科学选种。依据当地生产条件、种植制度、产业发展需求、病虫害发生等情况,结合品种对比试验示范结果,引导农户选用优良品种,加大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推广力度。抓好种子处理。大力推行统一供种服务,科学引导落实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有效防治或减轻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及苗期地下害虫为害。
(二)精细整地。坚持实施秸秆还田,以“碎、深、细、平、实”为标准,推广利用大型农机,配套运用耕旋耙压整地技术,突出抓好深耕镇压技术落实。深耕整地。对秸秆还田地块,要针对秸秆粉碎不细、抛撒不匀、小麦出苗率不高等问题,大力推行深耕整地,做到前茬作物秸秆切碎、撒匀、埋深、压实。深耕每隔2—3年实施一次,其他年份可采用旋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播种技术。耙耢镇压。连年旋耕易造成麦田土壤疏松、透风跑墒,要及时耙平镇压,紧实土壤、压碎土块,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小麦抗旱抗冻能力。
(三)精适播种。坚持适期、适量、适墒、适机、适深的“五适”播种原则,综合运用小麦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播后镇压等技术。适期播种。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即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为宜。如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要注意适当加大播量,做到播量与播期相匹配。适量播种。在适期播种条件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为水浇地15万—18万、旱地19万—25万;分蘖成穗率高的,每亩水浇地13万—16万、旱地16万—21万。晚于适播期的,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适墒播种。小麦播种最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各地要密切关注墒情变化,播种前墒情不足的田块,要提前浇水造墒;墒情饱和地块要及时开沟散墒。适深机播。水浇地要大力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苗带宽度7—10厘米,播深3—5厘米,播种机行进速度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旱地可推广采用智能耙播一体机15厘米或12.5厘米等行距机播方式,播深4厘米左右。播后镇压。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对于秸秆还田地块,建议在小麦播种后采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1—2遍,促进根系下扎,增强小麦抗旱能力。
(四)科学施肥。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坚持“有机与无机、大量与中微量、底肥与追肥”合理配施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合理配肥。一般高产地块每亩施用纯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5—8公斤,氮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磷钾肥底施为主,高产田可推广基施与拔节期适量追施结合。施足基肥。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在推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有条件地区可增施有机肥,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200公斤,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锌肥、硼肥等。
(五)冬季田管。冬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查苗补种,促进苗全。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严重的地块及时补种补苗。补苗地块可于小麦三叶期后疏密补缺,进行带水移栽,栽植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节”为宜。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对于整地质量差、地表坷垃多、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麦田,可在冬前浇水或降雨前进行1—2次镇压,使根系和土壤紧实结合,以利提墒保墒。对于冬前旺长麦田,可视苗情长势采用镇压器镇压2—3次,防透风、防冻害。适时化学除草,防控病虫害。小麦3叶后大部分杂草出土,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要选择对路药剂,适时开展化学除草,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推荐剂量施用。因苗浇好越冬水,防止冬春冻害。越冬水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对墒情较差、悬根苗麦田,以及耕种粗放、坷垃较多及秸秆还田的地块,要适时浇好越冬水,浇水后注意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
二、长江中下游麦区
(一)优选良种。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周年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合理规划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重点推广抗湿、抗倒、抗病性强(主要是抗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胚率低、抗穗发芽、商品性好的优质高产中筋、弱筋小麦品种,部分地区可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度发展糯小麦、黑小麦等特色小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引导做好小麦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有效防治或减轻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与土传病害发生,控制地下害虫为害。
(二)精细整地。对秸秆全量还田地区,坚持秸秆高质量还田与高质量整地播种协同提升,根据墒情和茬口选择适宜的耕作播种方式,提高播种质量。提高秸秆粉碎质量。水稻收获机械要普及加装切碎、匀铺装置。碎草长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稻草匀铺不到位需人工辅助撒匀;对稻草切碎长度过长或水稻收获时留茬高度过高的,应及时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机要匀速行驶,切刀要贴近地面,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提高整地质量。秸秆耕翻或深旋还田后,及时机耙或旋耕细整,使土壤细碎,消灭坷垃,实现上松下实,防止因耕层土壤悬松造成小麦播种过深。采用秸秆深旋还田方式的,要控制机械行进速度,推广应用265旋刀,争取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确保不低于12厘米,切实提高秸秆还田与整地质量。
(三)“五适”精播。坚持适期、适量、适墒、适机、适深播种。适期播种。长江中游北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至30日,南部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长江下游地区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稻茬麦区水稻田要开好排水沟、注意控制好最后上水时间,及时断水为小麦高质量播种创造墒情条件。适量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5万—18万,高产田控制在12万—15万;抢墒早播,应降低播量;迟播地块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1天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和整地质量好、墒情足、播种期早的地块适当降低播量,反之适当增加播量。适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土壤“抓土成团、轻丢即散”是小麦播种的最佳墒情。稻茬麦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秋播期间遭遇连阴雨的应对预案,立足于抗灾播种。适机播种。对水稻收获较早、墒情适宜、土壤适耕状态好的麦田,在秸秆深翻或深旋还田后可选用小麦精播机、宽幅条播机等进行播种,行距20—25厘米,播深2—3厘米;播种时随种随压,未带镇压装置或镇压不实的田块要在小麦播种后及时镇压。土壤过湿地块应采用新改进的带状条播机等播种,防止排种口堵塞。适深播种。稻茬小麦播深以2—3厘米为宜,旱茬小麦播深以3—4厘米为宜,土壤偏旱时略深、过湿时略浅。
(四)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提升地力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配方施肥、高效施肥、精准施肥、机械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亩产500公斤左右的中筋和强筋小麦,亩施纯氮14—16公斤,基苗肥占60%、拔节孕穗肥占40%。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氮磷钾配比1:(0.4—0.6):(0.4—0.6),磷钾肥以基肥、拔节肥5:5为宜。秸秆还田量大的尤其要注意施足基肥,基肥不足的要早施苗肥,基苗肥应达到总施肥量的60%左右。可有序推介缓控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的配合施用。
(五)绿色防控。要进一步优化农药品类、施用方式与时期,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较多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防止冻害的发生。采用无人机等新型喷药机械机具时,应注意机型与剂型匹配,降低农药使用成本,提高喷药均匀度和农药使用效率。
(六)开好“三沟”。小麦播后适时机械开沟,纵沟深25—30厘米、腰沟深30—35厘米、田头沟深35—45厘米,沟宽20厘米左右,畦面宽3—5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实现排灌通畅、降渍防旱。开沟时注意均匀抛撒沟泥、覆盖麦垄、减少露籽、防冻保苗。
(七)冬前管理。根据田间长势及时查漏补缺。抓好因苗分类管理,施好壮蘖肥,促弱转壮,促平衡生长,施肥量占一生总施肥量的10%左右;旺长麦田根据苗情适时化控,墒情适宜时根据苗情适度镇压,控旺促壮、防冻防倒。根据田间草情开展化除,适时防治茎基腐病、蚜虫等病虫害。及时补开沟系,清沟理墒,根据天气情况及时降渍防旱。做好防冻预案,冻害发生后及时补救。
三、西南麦区
(一)耕地培肥。对于水稻小麦轮作田,在水稻灌浆后期及时排水晾田,尽量避免机械对土壤碾压。优先选择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并加装秸秆切碎分散装置。如果采用无秸秆粉碎装置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建议高留茬收获,并于小麦播种前开展一次灭茬粉碎作业,再进行免耕带旋播种。排水不畅的田块,在水稻收获后立即开沟,做到沟沟相通,最大限度沥干渍水。对于旱地玉米小麦轮作田,可在前茬收获后适时开展灭茬粉碎作业,根据不同墒情选择相应整地播种方式。
(二)优选良种。考虑本地气候生态和小麦生产面临的障碍因素,围绕产业和市场需求,优化品种布局,突出主导品种。选用抗病抗逆高产品种。选用抗病性强高产稳产品种,并综合考虑品种的耐低温冷害和抗穗发芽的能力。选用优质专用品种。因地制宜选用市场需求大、抗病稳产的优质专用品种(如膨化品种、酿酒曲麦品种),积极推进订单种植,提高专用粮生产基地建设质量和原粮专用品质。做好种子处理。播种前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或减轻地下害虫、根部病害、前期锈病、蚜虫等。
(三)用好机具。稻茬田块土壤湿度大、质地黏重,尽量采取免耕播种,避免旋耕带来的渍害僵苗、弱苗、低产、低效等问题。优先采用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简化耕整播种程序,以达到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对田面破坏严重的地块,可先用浅旋机械旋耕耙平,再进行免耕带旋播种。对于缺乏大型播种机的小农户,可采用半人力播种机进行“露播”,播种后覆盖稻草。对于坡度较缓、地块面积较大的旱地,可在玉米秸秆粉碎后采用免耕方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和保墒抗旱能力。积极推广封闭除草,减少苗期化除造成的药害影响。
(四)精适播种。适期播种。西南麦区冬暖春早,倒春寒、冬干春旱等灾害发生频繁,过早播种易遭低温冻害,过迟播种易受干旱影响,播种以满足小麦萌发出苗的日均温14—15℃为宜。春性较弱、熟期偏晚的品种可以适当提前,而春性强、熟期短的品种则适当延迟。适量播种。最佳播种量要以适宜的目标基本苗为依据,再根据种子质量、籽粒大小、整地播种质量、土壤肥力等因素进行测算。生产实践表明,发芽率在85%以上的正常种子,亩基本苗为15万—20万、最高不超过25万,亩播量应控制在12—15公斤。适量施肥。稻茬麦田土壤肥力总体较高,全生育期的纯氮用量每亩以10—12公斤为宜。氮磷钾配比1:0.5:0.5为宜。氮肥分配以底肥60%、拔节追肥40%为宜,磷钾肥全部基施。地力较高的稻茬麦田可适当减量,地力较差的旱地麦田可适当增施。适法机播。稻茬小麦尽量采取免耕播种,旱地小麦播种方式根据土壤墒情和秸秆处理模式综合考虑。若土壤墒情过湿或过干,可先进行灭茬处理,再进行免耕带旋播种,既能提高播种质量,也利于保墒抗旱。
(五)冬前管理。播后开沟。对地势低洼、易产生渍害的田块,要开好排水沟,按5—10米幅宽开厢沟,并配合开好围沟,利于排水、减轻湿害。冬前化除。播种后立即进行封闭除草,最迟不要超过三天,否则影响出苗。苗期存在杂草滋生严重的麦田,要在12月中旬之前开展化学除草,并注意防止药害发生。查漏补缺。播种7天后,及时检查出苗状况。若出现漏播或因种子质量等造成基本苗降低的情况,及时进行补种。防病治虫。密切注意苗期病虫害,选择适宜药剂进行防治;对条锈病感染地块,及时拔除或喷药处理。促弱控旺。底肥不足会导致苗期出现黄苗、弱苗,宜适时追施速效肥促生长,如出现旺长适时化控。
四、西北麦区
(一)优选良种。选好区域适宜的主栽和主推品种。新疆和甘肃中东部海拔1500米以上的麦区,尽可能选用冬性品种,严格划定半冬性品种种植区域。扩大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功能性面粉小麦,提高经济效益。在合理选择抗病或耐病品种的基础上,以区域常发的主要病虫害为对象选择种衣剂,规范种子包衣或拌种流程,控制源头、压低基数,杜绝白籽下地。
(二)精细整地。秸秆还田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立土晒垡,纳雨蓄墒、熟化土壤。播前1—2周,旋耕整平土壤等待播种。坚持实施秸秆还田,通过打秆、深翻或深松、旋耕等整地技术,提高整地质量。对秸秆还田地块,要围绕秸秆粉碎质量和还田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深翻和旋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整地,做到前茬作物秸秆切碎(<5厘米)、撒匀、埋深、压实。提高还田作业质量。大力推广隔年深翻或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促进小麦扎根生长。夏茬田最好先深耕灭茬、立土晒垡,播前再进行一次旋耕和平土作。秋茬田要随收随耕,以便及时播种。条锈病越夏区播前需灭除自生苗。
(三)精适播种。大面积示范推广宽幅精播、宽幅沟播和宽幅带状播种及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采取复式作业,降低整地播种生产成本。适期播种。一般日均温稳定下降至16℃时为适播期。甘肃和新疆热量欠缺区,播期宜早不宜迟、适期不等墒。秋播若连阴雨推迟播种,播期每延迟1天,亩播量应增加0.5斤左右。适深播种。耕层墒情较好时,播深以3—5厘米为宜;若0—5厘米表墒较差、播深可适当加深到5—6厘米,或采取深种浅盖、等雨播种等抗旱播种法;秸秆还田地块,强调播后镇压。适量播种。遵循“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四定原则确定各地适宜播种量,并随播期早迟、耕地质量好坏、机械作业方式等适度调整。
(四)科学施肥。适度调整肥料养分结构,坚持稳氮,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施用量。一般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50—250公斤,亩施纯氮10—14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钾6—8公斤,可根据前茬施肥和养分平衡状况、土壤性质、气候状况等,酌情增减。对秸秆还田地块,宜增施有机肥,磷肥一次性深施作基肥,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对旱地不宜结合灌水追肥,可将肥料一次性作基肥施入,也可将全部有机肥和磷肥、70%氮肥结合播种作基肥施入。
(五)病虫害防控。结合整地施肥,选用适宜的药剂防治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出苗后杂草严重的麦田,依据杂草种类,在冬前选用适宜的化学除草剂均匀喷洒进行防除。冬前要重点防治条锈病,坚持“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原则,减少发病中心、控制病害蔓延。
(六)冬季田管。对播后遇雨地块,要及时破除板结,出现缺苗断垄的要查苗补漏,及时补苗。对缺肥造成弱苗田块,冬前要及时追肥。对冬前地表龟裂的,要及时通过耙耱或镇压等方法弥补裂缝实现防冻保墒。对旺苗田块,要控制水肥,冬前采取断根、镇压、化控等措施促下控上,在控旺的同时预防低温冻害。冬春加强麦田防护,禁止冬季放牧啃青。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gk/nszd_1/2025n/202509/t20250918_647744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