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种植调研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种植行情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如何多种粮?集中育秧打下四川水稻高产基础

发布时间:2023-05-07 02:30:52 作者:佚名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如何多种粮是一道“必答题”。大春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八成以上,其中,水稻是主力。在四川,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800万亩,占粮食供给总量30%以上,保障水稻秧苗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育秧工厂作为一种新型的集中育秧模式,在全国各大稻区发展迅速。告别手工育秧,工厂通过产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等手段,提高了育秧效率和质量,一座育秧工厂可为上万亩田地提供秧苗。4月24 日,2023年全省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班在三台县举办。来自全省17个市(州)和76个区(市、县)的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种植业科负责人、农技站站长等200余人齐聚一堂,为全省水稻生产工作蓄势聚力。

  集中育秧成趋势

  兼具高产能、增效益、节约耕地等优势

  与传统育秧相比,集中育秧优势显著。“传统育秧存在效率低、风险大、成本高、资源浪费大等问题,推广集中育秧,可实现资源节约、风险降低、节约耕地以及提高产能。”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介绍,分散育秧会占用大量耕地,该县推进集中育秧后节约水稻大田生产面积10%左右的耕地,实现小春播面扩能近4万亩,提升粮油产能1.5万吨以上。

  “在增产增效上,据各地多年上报统计,全省水稻集中育秧平均亩产573公斤,比分户育秧增产35公斤。按每亩大田保守测算,每亩直接节本增效120元。在水稻规模经营上,不少地方依托大户和合作社开展代育、代耕、代插、代收和田间管理社会化服务,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经营。”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处长刘代银介绍。

  2022年1月,《“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西南水稻种植区要集成推广集中育秧、强化栽培、免耕抛秧、机插抛秧等关键技术。而育秧工厂,是集中育秧在四川的有效落地。根据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水稻集中育秧面积588.9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1%。排名前5位的市分别是成都、绵阳、德阳、广元和南充,5市合计337.8万亩,占全省集中育秧面积的57.4%。

  攻克育秧技术关

  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在赛道前行

  集中育秧的高速发展,也曾带来过育秧技术不过关、育苗质量差等问题。为此,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展开攻关。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风险最可控的生产方式,可以通过工业方式解决水稻生产问题,具有因地制宜发展的潜力,有必要树立机械化育插秧可行的理念。”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水稻栽培团队成员陈勇副教授说,“通过筛选宜机插适宜品种,提供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旱育秧、丘陵片层化泥浆育秧、工厂化育秧等三套适应性强的育秧技术支撑,可以保障秧苗成苗率高,生长健壮,整齐均匀,适栽性强,风险可控,成本低,从而为四川水稻集中育秧质量和效率提升把好关,也为减穴稳苗高质量机插打下基础。”

  目前,首期投资新建的台沃工厂化智能育苗中心可实现每小时4000盘、全天约10万盘的产能,工厂化育秧可服务30余万亩水稻大田生产。目前,台沃公司已开发出针对解决水稻育秧难题的“标准化水稻育秧有机基质”产品并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进一步提高水稻育秧服务能力。

  “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2012年以来,我省连续12年下发水稻集中育秧实施方案。”刘代银表示,近年来,集中育秧有效解决了机插秧育秧难题,全省机插秧推广明显提速。此外,随着育秧主体的大量涌现,他们成为推进集中育秧发展的中坚力量,使四川水稻集中育秧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接下来,四川各地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农户需求,抓好工厂育秧、旱育秧等多种集中育秧模式,在育秧规模、育秧主体、关键技术、育秧设施、技物配套等方面实现突破。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0/2023/4/28/6626343e74444225b0c77e5ca8de8c6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食品安全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种植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种植调研网 zz-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18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